40551

澎湖地區由於地理形勢、歷史背景等特殊因素影響,長期以來保有其地方特色,雖歷經社會變遷,至今猶能保存,地方文化活動的特色分為信仰習俗、年節歲時活動以及近年推展的全國文藝季、文化節等。
信仰習俗
媽祖海上遶境活動澎湖群島居民的信仰習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,例如天后宮的媽祖海上遶境活動,結合海島生活特色除具有新意外,也能延續原有的傳統信仰意義。在林林總總的寺廟中,基於歷史文化的緣故,而有公廟、角頭廟之分,前者是闔澎所共有的,如三大公廟:天后宮、城隍廟及觀音亭,其廟中的活動為大型的,花費較大、動員的人力也較多;角頭廟則分屬於各甲、保所有,為各角頭居民的寄託。公廟與角頭廟的活動祭典,除「年例」所必須有的舉行神明千秋聖誕及年底平安醮外,尚有不定期性的祭典,如廟宇翻修重建或新造完工的入火安廟,屬於慶成祈安性質的建醮,沒有一定的時間、週期。
不定期祭典中,祭王行事最具特色。在澎湖群島一百多座的廟宇中,奉祀王爺的達四十七座,比海上守護神媽祖的六座還來得多,送王的祭典也成為本地的重要信仰習俗。請王、送王,不僅是臺灣具有特色的王船祭系統之一,更具有獨特的澎湖風光,其中作為活動的主體不管是地方父老,抑是道士、法師,都能在王船祭典習俗中,保存較樸素的面貌,此為臺灣本島各地所不及之處。本地與臺灣南部的王醮、王船祭另一不同處,就是臺灣本島習慣三年定期式的王爺醮典、祭典,但本地則是不定期的,有時要十餘二十餘年以上才能舉行,只有少數是三年一科,這與澎湖各角頭的地方經濟有密切的關係,形成不定期的習慣。
踏涼傘
為推動宮廟傳統藝術踏涼傘傳承,舉辦人才培育,由文化局規劃於每週一及週四晚上7-9點在澎湖縣演藝廳戶外廣場由涼傘師傅指導學員40人各種涼傘套路,包含身法、手法、蹲馬步、弓箭步、金雞獨立、開大小門等,並配合節慶來搭配活動演出,增加文化及觀光之體會深化。
歲時活動
元宵乞龜祈福
澎湖群島居民每年開春正月元宵就推出「乞龜」的寺廟活動,它較諸臺灣的元宵乞龜,不但以大取勝,而且花樣多,推陳出新,聞名各地,於今已成為澎湖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。乞龜風俗是古老的傳統,各廟宇無不費盡心思、出奇制勝,紛紛在材質、大小方面設計出獨特的樣式。近年來澎湖的乞龜活動更行多樣化,不但吸引本地,甚至吸引臺灣本島人專程前來參觀。
採紫菜
澎湖群島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時,野生紫菜常在海浪所及的無人島北端或附近岩面自然繁殖,若有低溫、日照又弱的情況,生長條件更好。野生紫菜一年通常集體採集兩次,最多三次,依紫菜生態條件而定,第一次的採集時間大致都在農曆的12月(陽曆1月),第一次採集之後,紫菜繼續繁殖生長,經過一個多月,在農曆一月還可以第二次採集,採集日期的決定,要依能否風浪平靜而定。野生紫菜的集體採集活動,以白沙鄉赤崁村姑婆嶼無人島的採集活動最為有名。
中元普渡
澎湖居民早期與海搏鬥而有意外死亡的情形,基於懼厲及普施的的傳統習俗,居民常在廟前廣場進行施食,普施孤魂。澎湖的普渡也有公普跟私普的分別,一般多以寺廟為主舉行廟普,一方面場面較大,一方面也彰顯本地以廟宇為中心的活動習慣。
文藝季、文化節
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全國文藝季訂出「鄉親、土親、文化親」的主題,輔導各縣市朝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大方向策辦文藝季活動,終極目標在推動「社區總體營造」,實現「建設大臺灣,再造新中原」的理想。1998年起,配合全國文藝季轉型,活動名稱改為縣市文化節。澎湖縣四年來先後推出「菊島古蹟頌」、「媽宮街歲月」、「赤崁魚香」、「風中堤緣-港仔尾」、「咾咕石傳奇」活動。
1994年文藝季-菊島古蹟頌
澎湖菊島古蹟頌活動地點在西嶼鄉二崁村,動態的活動有二崁廟會巡禮、打寸子比賽、澎湖古蹟知性之旅及戲曲饗宴等。靜態活動則有二崁聚落民俗文物展、古蹟與傳統聚落座談會、澎湖古蹟攝影展、二崁印象資料展等。
1995年文藝季-媽宮街歲月
媽宮街歲月活動地點在馬公市中央里,以天后宮為中心,內容包括媽宮街內老照片展、媽宮情懷徵文比賽、媽宮街內散步-知性之旅、媽宮印象資料展、媽宮街內耆老歷史座談會、媽宮今昔學術研討會、媽祖巡海暨民俗曲藝表演、票選媽宮城地標、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區計畫草案成果展、媽宮民藝市集、中央街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交流、懷念的旋律及攝影比賽等十餘個活動。
1996年文藝季-赤崁魚香
赤崁魚香活動地點在白沙鄉赤崁村,內容有四大系列即:魚鄉藝文小品系列:包括白沙赤崁魚香照片徵展、赤崁魚香印象徵文及繪圖比賽。印象資料展覽系列:包括赤崁村漁具、魚技展、赤崁村史前文化展、赤崁村傳奇人物史蹟展、赤崁村圖照、詩文展。社區總體營造系列:包括傳統產業文化經驗交流會、赤崁村記憶空間探索活動、赤崁村農漁產市集、姑婆嶼採紫菜觀摩會。發現家園生活樂趣系列:包括赤崁宮口之夜、赤崁傳統農漁技藝競賽、漁村夜曲、海上生活技藝比賽、民俗曲藝慶元宵、赤崁史蹟生態知性之旅。
1997年文藝季-風中堤緣-港仔尾
風中堤緣-港仔尾活動地點在湖西鄉許家村,內容包括:成立港仔尾代誌月刊社、鄉土美食烹飪教室、螺貝殼工藝教室、環保義工隊、湖西風情圖照詩文展、許家社區總體營造圖照展、與港仔尾有約、許家聚落人文自然知性之旅、傳統生活技藝比賽、港仔尾之夜、杏園學堂拜先師、滾智慧蛋、尋寶遊、票選古厝之寶、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交流會等
1999年文化節-咾咕石傳奇
咾咕石傳奇活動地點在馬公市菜園里,內容包括:咾咕石印象徵文比賽、咾咕石風情及紋理攝影比賽、愛阮菜園-來去疊咾咕牆、菜園里鮮美小吃站、傳統農漁技藝比賽、咾咕石拓圖染印教室、菜園海濱夜曲、菜園里聚落尋寶遊、咾咕石藝術創作聯展、珊瑚礁生態保育圖照展、咾咕石風情詩文圖照展、乘筏採蚵體驗行、菜園里珊瑚礁生態之旅、咾咕石聚落導覽。
2002年澎湖文化環境年辦理『菊島文化資產博覽會』
配合文建會改善文化環境,喚醒大眾對歷史與文化認同,建立全民文化資產價值觀,文化局結合有關執行文化資產單位策辦系列活動,期讓縣民在參觀地方文化博覽會、參與研討座談及輕鬆體驗的文化活動中,體會身邊文化資產的重要性,以加強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。菊島文化資產博覽會,除了靜態的文物展示外,並有澎湖交通影像展、媽宮城半日行腳遊、漁翁島群地質探索、澎湖玄武岩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展覽、古早童玩體驗,及動態的民俗表演:褒歌、篾編、挽面、織魚網、編草鞋、編鉤籃、蒸籠製作、鑿花等文化技藝的示範展現。展覽期間每週五、六晚間露天放映老電影,勾起年長民眾的回憶。本活動普獲縣民的認同與迴響。
國際地景藝術節
讓大地飛行─2001年(第一屆)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
由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策展,策展人陳朝之,邀請國內外藝術家9人,再西嶼鄉二崁村草原放置地景藝術作品展覽,包含有莊普─希吧啦風景;黎志文─ 點石成金;陳扶氣─後時機、應時勢;都朵‧圖德夫─交匯點;范姜明道─風吹彩動;許自貴─回家種花;景山健─土地上的時間向度;陳順築─植舟;游文富─讓沙丘飛行,透過地景藝術的舉辦,讓澎湖成為國內地景藝術的原鄉,進而耀向國際藝術舞台。
島的呼喚─和風、和海、和好2002年(第2屆)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
由澎湖縣文化局主辦,藝術品設置澎湖縣文化園區,公開徵選6件,包含有王為河、秉伯晟─迎風;譚偉平─家;楊炳祥─舞躍的風車;簡俊曳─生生不息;曾玉潔─一百隻到陸地旅遊的魚;林萬士─天佑蒼生,藉由地景藝術活動來尋求澎湖自我特色的彰顯。
島的沉思─2004年(第3屆)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
由澎湖縣文化局主辦,公開徵選7件,包含有高伸郁─門;曾俊豪─消失的城市階梯;陳右昇─再現微世界;八服藝術群─涼塊;簡俊誠、涂良錦─潮問;林萬士─流光懷想;陳宏誠─迷宮,並設於馬公市公所前青青草原,吸引近10萬人前往觀賞,提升民眾藝文生活水準。
有關島的聯想─2005年(第4屆)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
由澎湖縣文化局主辦,公開徵選6件,包含有高俊宏─聆聽菊島回音;陳怡如─風從哪裡來;趙欣怡─幾何風景;吳芳義─黃金、乳房、天人菊;陳彩雲、陳慧涼─ 看見你、看見我、看見你在看我;李俊明─向彩虹前進,設置於澎湖係文化園區,由藝術家特殊的創意所激發,對澎湖的人文、自然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累積人們對澎湖的持續關懷、思考與想像
2006年(第5屆)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
將透過公開徵選8件,為配合推動文化資產保存,藝術品設於觀音亭的黃金動線,有歷史建築及古蹟等具有珍貴文化資產的地點,包含相對公園、第一賓館、史蹟公園、第三水源地1千公噸水塔周邊青青草原,為一環狀動線,並於95年5月至6月10日公開徵求送件,6月25日至7月15日藝術加進駐創作,7月15日至 11月15日藝術品戶外展覽,並編印活動成果專輯,分送相關單位宣導。
國際合唱節
2004國際合唱節
結合國際合唱藝術,及本縣鄉土音樂,呈現澎湖海島風情,邀請菲律賓及日本合唱團,澎湖音樂協進會,鄉土音樂創作表演兒童音樂劇─施公祠與萬軍井、七美海盜與船長,鄉土音樂劇作甄選作品發表等活動來提昇本縣國際形象。
2005福爾摩莎國際合唱節相約在澎湖
本屆邀請來自塞爾維爾、菲律賓、西班牙、韓國、荷蘭,演出各國民謠,並配合辦理全國教師研習活動來厚植音樂文化資產,縮短城鄉差距,行銷菊島,提昇本縣形象,介紹合唱教學新知,增進教師合唱知能,以提高教師創意教學能力。